澳门大三巴(澳门大三巴是什么东东)
说到澳门的大三巴,不得不说到当年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,这是从所谓地理大发现中得益的首批国家之一。葡萄牙人在航海王子亨利的大力支持下,不断地前往未知世界进行航海探险,从而让葡萄牙迈出了欧洲的大门,走向了世界。最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开通了绕道非洲好望角、直达印度的新航路,并经爪哇、马六甲等地区来到了《马可波罗》一书中被描绘黄金遍地的国家——中国。
当时的中国正值大明王朝的中期,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,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,一直处于亚洲文化圈的顶层,以天朝自居,根本不想和海外蛮夷之国进行什么贸易往来。何况,当时明政府还实施海禁政策,所以葡萄牙人本想和中国做贸易,却碰了一鼻子灰。他们也曾想过动武,不过以他们当时的实力却是被大明王朝打得落花流水。后面终于获得了明朝地方政府给予的澳门地区留居权,还是必须付租金的,这样才在澳门取得了一块落脚之地,从而把澳门打造成现在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的城市。
在落脚澳门后,葡萄牙人也带来了基督教文化。一方面是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需要,另一方面葡萄牙人航行扩张的目的,除了贸易之外,也有向外传教的因素,所以澳门逐渐成为了西方传教的据点,是天主教在东方的传教中心。明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,第一站就来到澳门,经过短暂的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后,再进入中国内陆。他们学习的地方,就是在澳门设立的圣保禄学院,有学者认为这是在远东地区设立的第一所西式大学。而圣保禄学院又是由耶稣会圣保禄教堂发展而来。圣保禄是圣经人物,即新教的使徒保罗,因天主教廷将他封圣,故而葡萄牙人称为圣保禄。葡语“圣保禄”发音接近粤语中的“三巴”,这样圣保禄教堂也称“大三巴教堂”。
这所教堂是天主教耶稣会主导,澳门本地工匠和流亡到澳门的日本天主教徒共同建造的。建筑上糅合了意大利、中国、日本的艺术装饰风格,有象征日本的菊花,也有象征中国的莲花。在教堂前壁上,还有中文镌刻的“圣母踏龙头”、“鬼怪诱人为恶”等箴言。
可惜这座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堂,多灾多难,两度毁于火灾。最后一次火灾后,只剩下耗资3万两白银的教堂前壁遗址。因其外形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,就有了大三巴牌坊的称谓。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,同时也为“澳门八景 ”之一。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。
虽然这座号称“东方梵蒂冈”的圣保禄教堂与其附属的圣保禄学院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,但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却难以磨灭。在这里曾留下不少在华传教史上知名教士的足迹,如陆若汉、罗明坚、利玛窦、汤若望、南怀仁等。他们在历史上不止是西方传教士的身份,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。